9月8日以来,每逢周四下午三点,我校西校区9号教学楼的会议室就变成了百花盛放、百家争鸣的舞台。音乐与舞蹈学院每周四下午在此举行“说课程”活动,本学期担任课程教学的全体教师参与,每周至少安排6名老师。无论是参加课程改革的老师,还是担任技能课、通识课的老师,纷纷登台亮相。“说课程”的活动让老师们立足课程建设,基于音乐学、舞蹈学学生的真实学情出发,展开热烈讨论。在一系列的活动中,提升了老师们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大家在一次次的交流切磋中深化共识、提升视野。
理论教研室杨纪鹏老师进行专业核心课《歌曲写作》的说课
声乐教研室王蒙萌老师进行通识课《山东民歌赏析》的说课
理论教研室杨康宁老师进行专业核心课《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》的说课
以《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》为例,课程作业进行项目化分组,在一学期的学习中,分为作品艺术实践体验项目、作品版本整理项目、近代音乐现象与社会发展关系探索项目、近代音乐民族性问题探索项目、近代音乐西洋话问题探索项目等8组,分门别类展开探究、调研与汇总。在小组实操工作中每组成员均有不同分工,根据进度参与回课宣讲。以小组模式为载体促进教学内容交叉融合,以挑战性的兴趣驱动,促进师生共同发展。
舞蹈系主任李雯老师进行《中国民族民间舞》的说课
舞蹈系查娇娇老师进行《舞蹈剧目》的说课
以《中国民族民间舞》为例,在教学目标的版块中,除了知识、能力目标外,提升了对素质目标的要求:通过学习傣族、藏族、维吾尔族、蒙古族、朝鲜族等民族民间舞蹈课程,提升民族文化的认知视野,引导学生学习舞蹈动作的同时,促进学生身体力行地领略民族文化特色,体会民族文化内涵,增强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,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,树立具有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的自信心。与此同时,课程在原有只注重技能学习的基础上,调整为三步走,第一步:线上基础理论学习(了解各民族文化背景);第二步:线下专业技能学习(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组合);第三步:教学示范(结合“师范性”,翻转课堂,师生角色互换,将所学知识不仅会“表演”,还要会讲授),在学生主体意识激活上,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获得感。
在持续7周的说课过程中,老师们对发展混合式教学面临的挑战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。如课程的低阶目标和高阶目标如何全面落实、如何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学生、技能类课程改革面临的瓶颈等等。大家认为要积极转换教育理念,既要汲取本土传统教育模式的精髓,又要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,按照新的培养标准优化教学方法和培养机制,及时调整考核评价方法和教学质量监督方法,实现从“知识范式”向“能力范式”的人才培养模式转换。
在说课程的活动中,我院注重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将德放在首位,其次强调了服务学生需求,要面向毕业后竞争的最前沿,增强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,在此过程中追求卓越,以一流的课程标准为指引,进一步优化课程布局,强调交叉、完善机制、鼓励创新,争取为学科的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。